现代人读《围城》: 他人的境遇,我们的焦虑

 

有些人到了某个年龄,开始害怕参与同学会。

X同学创业开个公司,办得风生水起; Y同学升职加薪,婚姻幸福美满;  而自己不过是个小职员,每天唯唯诺诺,回家还要受伴侣一顿气。

不禁感叹,想当年自己还是个名牌大学生呢,毕业那一阵还炙手可热,怎的又混成这样的境地?

“两年前,不,一年前跟她完全是平等的。现在呢,她高高在上,跟自己的地位简直是云泥之别。” 这是《围城》主角方鸿渐见了旧情人苏小姐后的心里独白,戳痛了多少读者的心。《围城》由民国学者钱钟书所著,以普通人方鸿渐的一生,叙述一个人如何从一个天之骄子,成为一位庸碌的普通人,也借着方鸿渐的际遇,顺带把当时的“上流社会”和“大师“们奚落一番,人谓是民国版的《儒林外史》。

庸常的普通人,却过不好这一生

文学史上不乏可歌可泣的传奇人物,但主人公方鸿渐显然不在此列。他很普通,普通得泯然众人。他既无真才实学,又不懂人情世故;没有远大抱负,又无法踏实做事。虽出生于乡绅家庭,但家境已大不如前。如果不是未婚妻早逝,岳父供他一笔资金,他也不会有机会出国留学,以海归博士生的头衔回到中国。

岳父见他学成归来,自然要登报祝贺一番。但他不知道的是,这位女婿的博士头衔是买回来的。原来,鸿渐并没有好好地把握这个机会充实自己。虚耗了四年的时间后,从一位外国人那里买了假文凭,瞒过家里人。

回国后,他在岳父银行里办事,却不懂得如何经营和岳父家人的关系。家境富裕的苏小姐对他倾心,但他爱的是她表妹唐晓芙;他们的三角恋爱崩解之后,他又辗转到了一所新办的大学教书,却不受校长待见,还卷入教职员们的纷争中,最后被迫娶了自己不怎么爱的孙小姐。

无论是工作或是爱情,方鸿渐混得每况愈下,陷入一个又一个困境里,而离开的道路愈发狭窄。最后,书本完结时,鸿渐辞了工作,和妻子闹崩,他再一次陷入围城中,而这一次,前路似乎不那么明朗了。

方鸿渐这人,他像极了普通的我们。我们在人生每个阶段都有些迷茫,不懂自己想要什么,也不懂得自己该如何好好过一生。既无法顾全眼下的琐事,又无法顾及大局,连谈个恋爱都含含糊糊,即使错过了自己最爱的人,也不敢放手一搏。

德不配位,必有祸焉

对方鸿渐的同情,反映了当代无数中产阶级的焦虑。我们掌握了比父辈更多的资源,却未必知道如何善用。如同方鸿渐一样,他的焦虑和处境,源自于他无意中掌握了和自己本事不相符的资源。鸿渐的父亲是个腐儒,自然无法给他开拓眼界,而鸿渐本身的性子里也没有任何能帮助他的东西。所以,优势挥霍完了之后,鸿渐和朋友们的差距就彰显了。

但在围城的世界里,发挥优势是又意味着对现实的妥协。读《围城》的人也许会有种感触——如果鸿渐接受了家境优渥的苏小姐,或者低声下气地接受岳父的安排,人生会否过得好一些? 我能想象的是,他会混得不错,但他不会开心。因为利益而攀结的关系、结下的婚姻,始终包含着妥协和无奈。从苏小姐羞辱鸿渐夫妇一幕来看,方苏二人的婚姻终究不会是一个平等关系。鸿渐将会忍声吞气,任由苏小姐在他们的婚姻里称霸。

鸿渐不至于有“不为五斗米折腰”的骨气,但他起码保持了他的个性。他虽蠢,却不坏。旁人摆出的一副阿谀奉承,自我膨胀的模样,他身上没有,可以说是书中性情最真的一个角色了。这种角色,却注定在书中的时代背景里,渐渐埋没,庸碌一生。反观书中形形色色的”成功人士”,靠献媚、欺诈上位,哪怕肚子里装满着败絮, 还能理直气壮,时间一久,角色就演入了骨子里,成了自己人格的一部分。比起这类人,鸿渐看起来可爱多了。

围城里的选择和焦虑

放在当时的大环境看,方鸿渐还是幸运的。中日交战,民不聊生,而鸿渐还能谋一份生计,过着相对安稳的小日子,又何尝不是一种福气。他千方百计想逃脱的人生,多少人求之不得。像钱钟书自己写的,”婚姻是座围城。外面的人想进去,里面的人想进来。”

何止是婚姻,人生种种困局亦是如此。无论是换个工作,还是开始一段新的感情,不过是找到另一座围城的钥匙而已,不停寻寻觅觅,却只加深焦虑。对于注重个人意愿的现代人来说,选择的自由,也是让我们背负更重的责任。没有一个思想体系能够给我们肯定,所有选择的后果都要由自己承担。

如果这是一部通俗小说,作者可能会输出自己的价值观,告诉读者该怎么做,才能过好自己的人生。但这是一部文学作品,如同一面明镜,映出作者眼中的世界,却不会给镜前的人任何穿搭打扮的建议。读文学,不是为了缓解我们的焦虑,而是让我们看尽世间百态后,养成旷达的人生观。至于现实中应该怎么样,这还得靠自己去探索。

《围城》的年代离我们已颇远,但人性中那些善恶美丑,乃至平庸懦弱,都未曾改变。

ryoji-iwata-vWfKaO0k9pc-unsplash
Photo by Ryoji Iwata on Unsplash